2006年11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海归”律师的花样年华
本报记者 陈卓

  什么是“海归律师”?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海外留学或者进修半年以上的,都是“海归派”。与“本土派”相比,这些律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海外学习和实践经验。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省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遇到新的挑战——浙江民企兴起了海外上市潮,不少民企也遭遇反倾销……以前,省内企业如果碰到涉外经济类案件,一般都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求律师,但是现在,浙江各大著名律师事务所里都有了海归律师的身影,他们也成了我省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生力军。

  海归档案
  姓名:梅志成
  身份: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主任
  求学经历:赴英国、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国进行学习和实践
  特点:在国内多年从事法律工作,经验丰富;又有海外学习的背景,熟悉老外的游戏规则。
  梅志成的敬业
  梅志成1990年就取得了律师资格。10多年来,除了参加律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司法部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外,他还去英国、法国、比利时进行普通法、欧共体法的学习和实践,在香港的冼基利律师行学习和实践,去美国参加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投资业务的学习……一直没让自己闲着。
  1993年,在英国培训期间,梅志成除了在伦敦大学学习法律英语、英美体系和法律理论外,还当起了英国事务律师行的中国法律专家和顾问,并在当地的大律师协会工作。和英国律师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梅志成向他们“传授”孔孟之道,他们则给梅志成讲英国的法律体制,互通有无。
  “去国外,主要是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我总结了4点:诚实、忠诚、尽职、团队。”
  梅志成在英国律师行的那位老师非常富有,但他有个理念:案子一旦接下了,哪怕当事人是乞丐,也要像上帝一样来对待。如今,这个理念已被梅志成应用日常工作中了。
  “懂得一点点是最危险的。”这也是梅志成从国外带回来的理念——不要为了赚钱,就轻易接受自己不能胜任的案子。
  现在,如何低调地完成分内事、遵守纪律、为客户保密、用智慧用品德去打动客户等等,是梅志成带领的律师事务所追求的目标。所里招聘新律师和专职助理时,除了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外,最看重的就是为人是否诚实、务实。
  一次,梅志成代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就股权进行谈判。刚开始,外方请来的外国律师表现得盛气凌人,用英语侃侃而谈。梅志成一直耐心地听着,按兵不动。等对方发言完毕坐下,梅志成才胸有成竹地开了口:“刚才你的阐述中有几点是有问题的……”对方先是一愣,待梅志成逐条分析下来,竟然信服地接受了。最后,项目谈得很成功,那名外国律师从此对中国律师刮目相看,还和梅志成成了好朋友。

  海归档案
  姓名:陈旭虎
  身份: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律师
  求学经历:美国密苏里大学法律博士,曾在当地联邦法院实习。
  特点:比较正统的留学背景,回国后勤奋刻苦地在圈内打拼,主攻非诉讼业务
  陈旭虎的勤奋
  陈旭虎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海归”——他用3年时间在美国攻下了法律博士学位,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杭州。如今,凭借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双语沟通能力,他赢得了不少中外客户的信赖和赏识。
  陈旭虎的本科专业是英美语言文学,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他,考研时选择了法律。在国内拿到律师资格后,他逐渐认清了自己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通过层层笔试和面试,他怀揣埃德加·斯诺奖学金和梦想,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始攻读法律博士学位。
  这所学校的传统强项是诉讼方面的课程,陈旭虎也选择了像“国际房地产事务”这样的非诉讼课程来修习。“所有课程都注重思维方式的锻炼,这让我受益匪浅。”陈旭虎记得,有些课程的考题就是一个诉讼案例,希望学生模拟正方、反方和法官的角色分别加以阐述;有的课程的考题提前2周就告知了学生,可这2周时间几乎不够用,最后需要带进考场的案例有100多个。
  虽然美国的法律体系和中国不同,在美国学习了大量诉讼课程的陈旭虎回国后从事的却基本是非诉讼业务,但他说,海外学习经历早已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4年学成回国,良好的留学背景令不少人羡慕陈旭虎。不过他很清醒:“律师必须勤奋。如果我不勤奋,即使现在有些优势,也顶多是一年半载的事。”
  “海归”背景加上勤奋刻苦,陈旭虎很快打开了局面。身边一些国内资深律师的指点和帮助,也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陈旭虎反而很羡慕那些在律师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人。“他们的社会经验、工作经历等等,都是我需要学习的。”
  渐渐地陈旭虎发现,做律师还得研究如何做人。怎样和自己的客户沟通,怎样和对方的律师沟通,怎样在一些细节上顾全客户利益又拿捏有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因为不少客户是外资企业,或者是需要和外资企业合作的中国客户,陈旭虎在工作中经常碰到与他一样有着留学背景的同行。这时,彼此之间就更容易理解和沟通。
  “两年工作下来,我又有了想学习的念头,多学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陈旭虎说。

  海归档案
  姓名:陶海英
  身份: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求学经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贸易和WTO相关法律)
  特点:有志于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年轻律师
  陶海英的自信
  在陶海英看来,对国内相应领域法律的熟悉及国内从业经验的积累,才是海归律师执业的基础和重心,也是他们相较于外国律师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2002年,陶海英参加了浙江省政府WTO 事务专业高级人才培训,2004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交流国际贸易和WTO相关法律。
  期间,作为美国Dorsey & Witney律师事务所、美国3M公司总部见习律师,陶海英首先感受到的是国外律师的敬业。“在他们身上,敬业更像是一种行为习惯。严谨的着装、力求清晰的语言表达、周密冗长的文本、仔细及时的工作记录和反馈,还有守时及保密等等,无不体现敬业这一基本职业要求。”
  回国后,陶海英发现自己的工作理念发生了变化。她觉得,把敬业理解为一种心态、一种执着和力求更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来要求自己,更为现实,也更具操作性。
  陶海英看到的美国律师,不管高矮胖瘦,只要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开庭时,都像“小公牛”——拉着一箱子的法律资料,满眼放光,炯炯有神。在这种熏陶下,她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的理念用到了她现在的工作中。
  从美国回来后,陶海英养成了做工作记录的习惯。她发现,这既能在不同的时段给客户提供具体的工作信息,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
  同时,她也更注重用书面形式给客户提建议。虽然这样做加大了律师本身的执业风险,但她觉得这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陶海英时常告诉自己:规避风险不等于一味逃避。
  国外律师对于专业化的强调和重视,让陶海英对外语沟通能力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在她看来,外语其实是一种重要工具而非专业本身,目前国内对涉外律师在知识结构上过分强调“外语水平”是对这一领域法律服务需求的误读,也是我国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缺少专业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从未把自己定位为留学归来的律师,也不认为自己是涉外律师。但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年轻律师在着重关注国内法律实践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增加对国外经济文化知识和经历的积累,是提高未来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陶海英说。

  涉外律师 任重道远
  如今,浙江不少实力雄厚的律师事务所开始引进越来越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法律人才。
  这两年,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招入的人才中,留学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都有。“这些海归凭他们掌握当地语言,以及对当地法律法规和基本情况的了解,与所里其他精通中国业务的律师相配合,能够创造出非常大的能量。”京衡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有西说,国际业务是该所正在培植的重点。
  浙江省律师协会秘书长陈伟强认为,具有海外留学或培训背景的律师,能在涉外业务的开拓上占有先机,和“本土派”律师形成优势互补。
  据悉,我省律协还专门成立了留学归国律师俱乐部,致力于为海归律师提供更多的交流锻炼机会。俱乐部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多次活动:2004年组织海归律师就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背景下的浙港律师合作问题进行讨论;2005年举行涉外业务研讨会及论文研讨会;2006年邀请宁波海事法院院长就海事诉讼中的相关问题、贸促会浙江分会仲裁部部长就仲裁相关问题进行讲座等。
  据留学归国律师俱乐部主席郑金都介绍,目前该俱乐部共有30多名成员且仍在不断扩充,涉及的留学或培训地点有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这些海归律师促进了我省律师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开拓了我省律师服务的范围,也对律师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但也有专家指出,“海归派”与“本土派”相比,仍有亟须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国内的法律法规政策情况不如后者了解,在获取国内律师资格方面还需努力等等。